在介绍创新的几种模式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创新”的五种情况[1]:即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无论我们探讨哪一类创新的模式,其本质都可以归纳到以上的情况中,以帮助我们从理论回归现实,思考如何行动。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衡量创新的价值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因为可以用作参考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新产品收入、研发支出、上市时间、员工和客户的满意度、专利数量、营业增收等。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对以上参考因素的度量差别非常大,大企业创新的负责人应审视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行业特征,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
最后,我们需要认清大企业创新是一个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过程。当今世界,商业环境中的竞争愈发激烈,大企业面对的挑战不仅来自同行,跨行业新玩家的入场、消费者习惯的改变、政策法规的限制等,都会使大企业产生强烈的紧迫感。我们不推荐大企业将创新视作唯一的救命稻草,但我们认为创新是大企业尝试新模式、新思路的最佳方式。
颠覆式创新,这是一个与“双创”在2015年共同达到热度峰值的话题[2],其余温也一直延续至今。颠覆式创新意味着创造全新的市场或价值结构,并最终取代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产品,企业,甚至是产业。而持续性创新则代表着对现有的技术、产品进行不断的改善,以提升现有市场或价值结构。
如今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提到颠覆式创新,经典案例不胜枚举:刷新了消费习惯的电商平台;改变IT行业格局的云计算技术;异军突起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各式各样的声音都在吹捧颠覆式创新,仿佛这是所有企业在21世纪必须要走的道路。但深入研究企业的发展阶段,我们不难看出持续性创新与颠覆式创新其实是相互独立却又交错进行的关系:
因为市场尚处未知或陌生的阶段,颠覆式创新起主要的作用,推动企业从零(实际的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仅为假设,尚未被验证)开始技术研发,利用MVP(最小可行性产品)/PoC(概念验证)等低风险低成本的产品形态探索商业可行性,并锁定抢滩市场。
企业经过商业可行性的验证,已经对技术和产品有明确的定位,因此持续性创新起主要的作用,推动企业在抢滩市场中测试,收集来自用户的客观反馈,不断完善技术并最终形成具备商业价值的产品。
企业已经初步掌握市场入口,此时企业需要尽可能快速地提升市场占有率。因此持续性创新仍然起主导作用,它推动企业围绕现有的产品体系不断迭代/优化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用户需求,达到企业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建立品牌辨识度的目的。
此时企业的业务发展已经进入平稳期,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持续性创新继续深耕现有市场。另一方面企业也会考虑重新配置资产,其中一个方向便是通过颠覆式创新开辟全新的业务。
持续性创新还是颠覆式创新?客观的说,这并不是企业做出的选择,而是由企业的业务阶段、市场环境和企业对机会捕捉的敏感度来综合决定的。同时,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是否足以灵活应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创新模式,企业的文化是否足够包容失败,也是展开颠覆式创新的关键问题。对于主要业务尚处于增长阶段,资源有限的企业来说,专注于持续性创新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临近可能性是一个生物起源化学中的概念,它主要说明“创新和进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邻近可能性”组合过程”,近年来,这一观念被越加频发地延展到创新上,即相邻创新。相邻创新强调:创新更倚重于长时间迭代探索而不是即时突破[3]。
在已有的创新成果中,我们不难找到相邻创新的规律,如:
另一方面,相邻创新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创新。相较于边界清晰的颠覆式创新,相邻创新鼓励企业打破技术+市场的边界,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现有的丰富资源去尝试创新技术与不同元素的化学反应,积极寻找新的业务机会。
近年来,劳动力的素质、流动性不断提高,风险投资市场的增长,创业文化的活跃,基层供应商的交付能力越来越强,这些因素为开放式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企业创新不再只是依靠内部研发中心,来自外部的角色如客户、竞争对手、学术机构也提供了多种创新的可能。同时开放式创新也可以被理解为企业系统性地鼓励和探索内外部的各种创新机会,活用内部能力,调动外部资源,在多种渠道上去利用创新机会开拓新的业务。
通常,我们可以见到以下几类开放式创新的模式:
由政府驱动的开放式创新主要通过扶持政策,建立双向的赋能机制,一方面推动大企业的创新中心对中小、初创企业提供基于空间、技术、融资的合作,另一方面是发动社会各类资源积极参与到大企业创新项目中。目前上海浦东新区发布了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GOI)计划[4],首批名单包括了20家大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几乎全部专注于硬科技的产业创新。
这类模式通常是企业基于一个已完成开发或部分完成的生态产品,向外部开发者提供框架、工具包,以便外部开发者扩展生态产品的功能,共同挖掘产品的潜在价值。提供软件开发工具包(SDK)或应用编程接口(API)是该技术开放平台的特征。这类模式常见于边际成本较低的互联网产品开发。
开放创新挑战赛或创意竞赛是一种激励参与者通过竞争提交作品的模式,具体形式有黑客马拉松、创客马拉松、众包设计等。组织方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大量收集创新想法,并在多种角度去了解潜在的用户需求、市场痛点等。该类模式需要特别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后续与个人合作的可能性及对应的风险。
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引入关键客户,通过开发团队与客户的高质量交流来获取客观的反馈。目前有越来越多采用精益生产流程的企业在内部倡导“共同开发”的理念。
协同创新是在技术开放的层面上更进一步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企业或组织不仅无偿提供底层技术,也负责维护开发者的最终产品。这类模式常见与半导体行业,其原因是该行业的格局在近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终端产品市场表现的剧烈起伏迫使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捆绑。
创新网络是开放式创新挑战赛更进一步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它注重创新解决方案的产出,而不是一个新产品。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创新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它要求企业和组织与参与者建立更加深度的合作共赢关系。
开放式创新在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生产能力、掌握产品-市场匹配上有很强的优势。并且,开放式创新也是企业实现转型的一种途径。
但是开放式创新亦有两个重大的挑战,一是如何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如何协调内外部参与者的利益。这就引出了当前大企业创新的核心问题: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否能够灵活应对改变,企业文化是否鼓励竞争、包容失败。
数字化创新是当前的商业趋势,这点毋庸置疑。数字化创新提倡企业采用数字化技术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层面:
对于企业来说,数字化创新带来最直观的收益有两点,一是改善业务以适应市场变化,二是优化企业内部的机构、流程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尽管数字化能力已经逐渐演变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数字化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于数据隐私的担忧,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对于数据使用的监管政策、以及日益上升的技术成本都会对企业进行数字化创新造成重大影响。再回到大企业本身,复杂的组织结构会对数字化改革有多少阻碍,也值得深思。
更多大企业创新服务信息,尽在:www.thexnode.cn/corporate-innovation
文章中部分内容参考了以下信息来源:
1. 朱富强.经济学说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百度指数:“颠覆式创新”对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 浦东发布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首批20家亮相聚焦硬核产业
文章中部分插图来源于https://unsplash.com/